当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注射用硫酸卷曲霉素进行结核类疾病防控时,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药检人为该药用药安全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两年多来,从数次被批驳到最终被认可,中国药检人锲而不舍地对硫酸卷曲霉素相关《国际药典》标准提出技术挑战。这也是我国首次对国际权威药品标准提出挑战并获成功,为保护肺结核患者用药安全贡献出中国力量。 跟踪《国际药典》 敏锐发现问题
我国曾是乙肝感染高流行国家,1992年调查显示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9.75% ,全国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1.2亿,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肝癌、肝硬化等。在慢性乙肝感染者中,绝大部分是在婴幼儿期就感染乙肝病毒,因为没有治愈的药物,感染后几乎终生携带乙肝病毒,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 鉴于乙肝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负担及可以预防肝炎的乙肝疫苗研发成功,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接种,并要求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由于乙肝疫苗接种保护效果好、安全性高,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国家实施疫苗免费政策后,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均大幅度上升。 2006年,为评价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效果,卫生部组织开展了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感染率从1992年出生儿童的9.67%下降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0.96%,降幅达90%。根据两次调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和乙肝病毒流行率计算,19
我省目前已进入冬季,正处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季节,该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学校和托幼机构主要的传染病之一。自11月份以来,我省报告多起流行性腮腺炎的聚集性疫情。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主要临床特征。 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包括患者、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较长,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约两周内具有高度传染性。本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也可以传播。学龄儿童易感高发,90%以上的病例为1~15岁的少年儿童,尤其是5~7岁儿童发病率高。 冬春季节是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季节。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18天。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表面发热肿痛,皮肤发亮,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剧。该病的并发症主要有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和心肌炎等。 防控流行性腮腺炎特别要强调三点:一是要加强疫情的发现和报告工作。学校、托幼机构要重视早期疫情的及时发现和报告,严格执行每日的晨检制度和因病缺课学生病因追踪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
老年人肺结核应该如何预防? 老年结核的诊断常被延误,甚至在尸检时才发现。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1985~1988年的86292例结核,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生前诊断的仅占26%,死后诊断的占60%。延误诊断的首要原因是医生对结核病缺乏了解和应有的警惕,没有考虑到此病的可能,因此也不作相应检查。此外,老年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也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有文献报道:67.2%的老年肺结核发病隐匿,约1/4的老年肺结核无症状,容易漏诊,有症状者也不典型,对诊断无特异性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加上老年人的认知缺陷,忽略就医或不能准确提供有关病史。老年人常伴存慢性心肺疾病、恶性肿瘤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从而掩盖结核的症状或将结核的症状归咎于这些疾病。例如,发热、体重减轻、慢性咳嗽这些结核的典型症状常被认为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老年性改变。徐英杰等比较了613例老年肺结核和210例青年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发现老年以咳嗽、咳痰、气促、咯血、食欲不振较多,青年则以胸痛、血痰、发热、盗汗较多。797例老年肺结核的研究报告,老年肺结核出现症状多少的顺序为:咳嗽67%,咯血33%,胸痛30%,气急27.7%,发热2
据英国路透社10月28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当天发布报告称,结核病感染将首次逼近艾滋病,成为传染病死亡的有一个主要原因。 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有110万人死于结核病,有120万人死于艾滋病,其中49万人同时感染了艾滋病和结核病。 世卫组织全球结核病问题项目负责人马里奥(Mario Raviglione)博士表示,报告反映出过去10年内艾滋病治疗取得巨大进展,很多患者活了下来。报告也反映出各国政府对这两种疾病的资金投入存在差异。 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好消息是,自2000年以来,结核病治疗挽救了大约4300万人的生命。”但是考虑到大多数结核病可以成功治愈,所以死亡率仍然“高得不可接受”。 据报道,这份报告涵盖了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设计结核病的各个方面,包括抗药形式、研发和资金投入等。2014年,世卫组织共收到600万例新结核病病例的报告,这一数据低于之前960万的预估。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寒潮? 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在全国各地都可能发生,可以引发霜冻、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冷空气等级》(GB/T20484 -2006)中寒潮的定义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 h 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 4℃以下;或 48 h 内气温下降 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 4℃以下;或 72 h 内气温连续下降 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 4℃以下。 2.什么是身体失温? 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 3. 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身体失温? 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人体在调节体温时会动用身体储存的能量,但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结果导致失温或异常低体温。体温过低会影响大脑
1. 什么是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一般症状较轻,2-7天自愈。 2. 哪里存在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主要在蚊虫数量较多的热带地区传播,于1947年首次在非洲的乌干达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仅在非洲和南亚部分国家发现少量散在病例,直到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浦岛出现暴发疫情。2013年以来,有疫情国家及出现暴发疫情的国家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15年以来开始于智利、巴西等国家的寨卡病毒病疫情在美洲地区迅速传播、蔓延,目前已经有20多个美洲国家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输入性病例的国家更多,包括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等。另外,2016年1月19日,我国台湾还报告了1例由泰国输入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由于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等影响,蚊虫孳生的环境扩大,因此寨卡病毒有可能会在全球更广范围内传播。 3. 目前哪些美洲国家有寨卡病毒病的流行? 目前美洲地区正在发生迄今为
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疫苗供应保障只能依靠自身解决。无论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还是从生物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国的疫苗必须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疫苗研发、生产、使用和监管体系,为我国传染病防控和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产疫苗基本涵盖发达国家上市品种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靠自己力量解决全部计划免疫需求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共有40家疫苗生产企业,可生产60种疫苗,有效预防34种传染病,其中14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15种传染病,由国家财政负担、免费接种。 我国生产的疫苗基本涵盖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上市的疫苗品种。国内疫苗生产企业总产能达到每年10亿剂次,国产疫苗占实际接种量的95%以上,完全能够满足预防接种的需求。 国产疫苗为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消灭了天花,较全球根除天花早了10多年。2000年,中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2006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降至0.96